不支持Flash
新浪财经

个税申报不必急于求成

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7年04月02日 00:12 中国经济周刊

  ★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评论员

  个税申报已近尾声。截至3月26日,全国自行申报人数约100万人,这一申报进度与我国高收入人群实际数字仍有相当差距。有专家估测,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人数有600万至700万人。如果以该数字为基准,最后实际申报人数可能仅占应申报人数的1/5。

  一段时间以来,各大报章纷纷以“冷开场”之类词汇定义上述局面。我们认为,就理想状况而言,1/5的申报比例固然令人失望,但若结合具体国情民情,这种尴尬又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。

  有性急者喜欢类比发达国家的情况。的确,在成熟市场经济体中,故意偷逃税仅限于少数人而非普遍现象。美国一亿份个税申报表中,依法申报比例达到60%,剩余部分问题多出自非正式服务提供者,如沿街推销者、住宅油漆工以及小规模企业等,公民主要所得项目(工资、利息、股息等)申报数额高达应报数额的99.1%。在这种情况下,税务当局就有可能集中力量对付少数偷漏税者,使重点稽查得以实现,并通过对偷漏税行为严厉处罚,反过来促使纳税人更好地遵法守法。

  但是中国目前并不具备这种基础。税收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,提升纳税意识的逻辑起点主要有二:其一,申报并且纳税者会获得好处;其二,不申报且不纳税者会遇到麻烦。我们认为,就第一点而言,纳税越多获得好处越多的前提是,建立起普遍完善的社会保险、社会保障体系,鉴于中国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这一现实,预计今后相当长时间内,第一点都难以做到;至于后一种情况,如果偷漏税现象普遍存在,抽样

审计、重点稽查难免陷入望洋兴叹,而这反过来又会因为处罚预期太低而进一步纵容不申报、不纳税行为。

  国外经验表明,财政政策包括两部分内容:一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,主要是政府增加公共投资;二是政府对个人和企业决策给予引导,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税收政策。减少公司所得税有利于刺激私人企业投资,减少

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刺激个人消费。从实际情况来看,这种政策是有效的,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采用的减税政策,对美国经济的刺激作用是显著的。现任布什政府也采用了这种减税政策。

  中国曾长期奉行“高增长、高积累、高投入”的发展模式,形成了政府直接投资较多,因而总体税负较重的特点。2006年,全国税收收入增长21.9%,个税收入增长17.1%,增长速度大大超过GDP增速,这其中固然有征管水平提高的因素,但从根本上来说,其实还是大财政思路的延续和反映。

  经过高速发展,

中国经济开始突出面临内需不足的矛盾,与此同时,关于如何摆放政府、企业、个人之间的关系,也已成为下一步改革至为关键的“胜负手”。一段时间以来,在所得税问题上,以企业“两税合一”以及个税起征点调高为标志的系列政策变化,是促使发展进入良性轨道的合理选择。

  我们再回到个税申报上来。如上所述,造成当前“冷开场”的原因复杂而多变,急于操作的心情和做法虽不难理解却于事无补,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压本就不甚积极的纳税热情。在这个问题上,可行的出路应该是,加紧推行包括定税、征税、分税、用税等在内的一揽子改革。以此为基础,方能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未来的相互促进。

  更多精彩评论,更多传媒视点,更多传媒人风采,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,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。

发表评论 _COUNT_条
爱问(iAsk.com)
不支持Flash
不支持Flash